众推推 - 最专业的微信任务系统源码!

资讯热点
又是一年清明时:“直播代客扫墓”引发讨论

发布时间:2020-5-16 分类: 电商动态

临近清明假期,我国传统的祭祖扫墓活动也逐渐迎来高峰。而与往日的拖家带口、上山祭拜不同,如今不少人选择通过“直播代扫“的方式来雇佣他人替自己完成扫墓、祭祖等仪式,而这一项依托清明与习俗的商业服务活动,自然也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一拍即合的“黄金搭档“ 近日,南京市某公墓推出了一项“直播代客祭扫“的全新服务,这项服务当中,墓园的礼仪人员将代替不能亲自道场的逝者亲属祭扫,从公布的图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整个的代客祭扫过程当中哀乐环绕,而工作人员则表情肃穆地在墓碑前站定、弯腰、献花最后鞠躬。当然根据相关工作人员的介绍,在逝者亲属提出“代扫“申请并支付一定费用之后,公墓会发送一组密码,到双方约定的祭扫时间后,亲属只需要通过微信公众号,点击“直播“选项,同时输入此前接收到的密码,既可以观看整个祭扫的现场实时画面,而这些画面,均来自墓园工作人员的手机直播。 事实上,随着近几年整个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很早就已经出现类似的代扫墓、代烧纸钱、代祭祀等服务了,简单的说,只要有需求的用户愿意付钱,整个活动绝对能够一条龙服务全部到位。目前在某购物平台上,我们也可以查询到不少售卖祭扫物品的商家都已经开通了代扫、代烧等服务,而它们的价格也在几十到上千元不等,当然,一些商家还会提供相应的照片和视频。 那么为什么往年都没有引起大反响的“代扫“业务如今竟然在网上引起了广泛讨论呢?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这项服务找到了它命中的“黄金搭档“““直播。 众所周知,直播作为从2016年开始爆炸式增长的一种全新行业,本身以“拉近主播与用户距离“为卖点,本身有着极强的参与度,而它与“代客祭扫“之间的结合,也能够让远在外地无法及时回来的逝者家属有了一种亲自祭拜的用户体验。因此相比起以往通过照片、视频等方式确认,全新的直播服务有着更广阔的市场与发展前景。 褒贬不一的网友态度 当然,正如上文已经跟各位读者交代的那样,这样一种虽算不上最新,但也噱头十足的“祭扫“方式,在网络上引起了网民的广泛讨论,并且可以预见到的是,赞成与反对两个论调当中,都有着不少的支持者。 支持“代客祭扫“的网友们表示,如今现代人的生活半径普遍较大,回乡扫墓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存在这不小的困难,况且现代社会的职业雇佣关系和公共休假设定,在客观上也都抑制了不少人扫墓祭奠的可能性。毕竟时代在变,考虑到当下的社会现实,部分“欲祭祀却不可得“的逝者亲属,请人“代扫“也是追终慎远、寄托哀思的一种新形式。只要“诚心诚意“相信祖先们也一定会有所感受。并且将其交给专业人士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现代人在祭祀过程中出现的某些不得体行为。 只不过相比起支持的网友,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发现绝大多数人对于这种“服务“还是持一种抵触的情绪。“50后“的白先生表示自己每年都会去扫墓,虽然这种事情仁者见仁,并且扫墓也总比不管不顾强,但代扫服务确实不应该大肆宣扬鼓励,也不值得推广,毕竟扫墓是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古今中外都一样,亲力亲为才值得推崇。 而同样的,很多80后、90后对于这种“直播代扫“行为也不是很理解,毕竟祭奠是自己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心意,而一味的寻找“代理“,总给人一种流于形式的感觉,况且这个行业当中,是否会有商家借此机会谋取暴利,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很多人在面对这样的“代理“时总是表现出一定的惶恐心理,很难想像,延续千年的祭扫文化,如今却面临着被商品化的风险。祭拜过程中,如磕头、痛哭等情感表达元素居然亦可通过社会商品服务形式来实现。比如,哭坟3分钟100元,代磕头加收50%的费用。不同的价格区间,对应不同的代扫服务。代客扫墓俨然成为一些人赚钱的手段,不免有让祭祖变得利益化的嫌疑。 习俗与生活间的相互妥协 实际上,单就扫墓而言,能够产生无穷无尽的商业创意,所反映的恰好是市场的痛点,在经济学的概念当中,“有需求自然便会产生供给“,一个必须承认的现实情况就是“直播扫墓“、“代人扫祭“这些商业服务,确实能够解决一部分人“想扫墓但没条件亲自参与“的烦恼,而至于说,这种“替代性服务“到底有没有意义,能不能起到纪念先人、遥寄哀思的功能,则是另一回事了。毕竟,关于民俗的人文学、心理学解释,从来都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议题。 而这其实也恰好是传统习俗与现实生活之间相互妥协的一种结果。道德观念、人情世俗的束缚与无可奈何的现状之间总是需要一个能够折中的方式来加以调剂,因此可以预见的是,这种服务即便如今并不怎么得人心,想让其快速消失,也确实不太可能。 事实上任何“新民俗“的发展与成长,都必须要经历一个说服的过程,先说服自己,再说服别人,直到最后被整个主流社会承认,就此而言,现在就来给直播扫墓、网络带扫等等行为下一个断语显然还为时尚早。此类道德中立的商业创意,并不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对与错。其今后会被如何归类和定性,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公众在一段时间的“意见沉淀“之后所形成的共识性判断。

« 开脑洞:苹果收购特斯拉 库克让贤马斯克 | 靠内容能支撑起后浏览器时代么?阿里爱子 UC 说,可以 »